首页

女王调教视频百度云分享

时间:2025-05-25 08:31:42 作者:中国团队系统评估:青藏高原已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浏览量:91455

  中新网北京5月23日电 (记者 孙自法)作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一直备受关注。

  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5月23日向媒体发布信息说,该所生态系统功能与全球变化团队通过系统评估近20年来青藏高原三大温室气体收支,预估不同增温和畜牧业发展情景下青藏高原温室气体收支变化。他们研究认为,青藏高原已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也是目前中国唯一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区域。

广角镜头视野下的青藏高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供图

  这项全球气候变化领域、青藏高原区域的重要研究,综合集成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包括湖泊、湿地和河流等温室气体通量观测与牲畜数量等历史统计数据,并结合多源遥感、模型模拟以及未来气候预估完成,相关成果论文近日在综合学术期刊《科学通报》发表。

  显著的温室气体汇

  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汪涛研究员介绍说,甲烷和氧化亚氮是对气候变化贡献仅次于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巴黎协定的温控目标不仅是实现二氧化碳的中和,还包括甲烷和氧化亚氮温室气体的中和。因此,准确评估温室气体的收支至关重要。

资料图:青藏科考途经青藏高原一处湿地。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作为碳中和贡献的先行综合示范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变绿使得高原生态系统成为显著的二氧化碳汇。不过,青藏高原拥有中国超过50%的湖泊且有放牧传统,近20年来,青藏高原畜牧业发展和内陆水体的快速扩张,尤其是冻土区热融湖塘的大量涌现,导致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显著增加,但这些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究竟有多大,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抵消甚至逆转高原生态系统二氧化碳汇仍不清楚。

  为厘清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开展针对性研究。结果显示,近20年来,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是显著的温室气体汇,每年从大气中吸收近1亿吨当量二氧化碳,近两倍于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汇。这一显著的温室气体汇主要源于二氧化碳汇。然而,超40%二氧化碳汇被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所抵消,其中,畜牧业和内陆水体(包括热融喀斯特湖)的年排放量分别占二氧化碳汇的21%和13%。特别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汇,几乎中和了高原能源与工业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

  推进可持续畜牧业

  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中等排放情景下,未来生态系统二氧化碳汇持续增强,水体扩张和多年冻土持续退化等导致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仍将不及二氧化碳汇,因此,到2060年高原仍是显著的温室气体汇。

青藏高原上放牧的羊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供图

  然而,温室气体汇大小依赖于高原畜牧业未来发展路径的选择:如果仍维持当前不可持续的放牧状态,畜牧业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将完全抵消生态系统二氧化碳汇增量;有效实施草畜平衡管理并开展减排措施以降低牲畜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强度,高原温室气体汇大小预计将比当前增加1.5倍。

  “因此,推进可持续且高效的畜牧业发展路径,将大幅减少高原畜牧业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青藏高原对中国碳中和战略的贡献。”汪涛说。(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德国5月农产品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5%

“定西宽粉”以“辣、滑、劲、透、香、爽”享誉市场。2023年,“定西宽粉”加工主体达到120家、产能超过20万吨,销售额突破30亿元。2023年4月,“定西宽粉”成功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小宽粉”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向着百亿级“大产业”蓬勃发展。

冬去春来 北京颐和园迎来北归的白天鹅

当管理的“方便”凌驾于市民的权益之上,座椅背离了基本的实用功能,就成了有名无实的“样子工程”。且不说躺卧座椅的市民是否真有那么多,关键是,躺卧座椅之不雅,较之“防民椅”之不雅,孰甚?公交站座椅既是城市公共设施,也是城市街头风景的一部分,应该尽可能做到设计精美,体现城市特色,兼顾坐起来舒服和看上去美观。“防民椅”光顾着实现防人躺卧的管理意图,却把服务为民的根本弄丢了。

最高法:贯彻从“治罪”到“治理”理念 促进森林生态有效修复

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21年的一项研究,生活在枪支暴力频繁发生地区的年轻人更有可能因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和食入有害物质等精神病急症而到急诊治疗。对于居住在枪击事件发生地两到三个街区内的儿童来说,因这些问题前往就医的情况最为常见。

宁夏低空经济产业协会成立

眼下全国秋粮收购已经进入旺季,收购进度加快。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最新数据显示,从10月1日秋粮收购开始至11月30日,已累计投放秋粮收购贷款739亿元,支持企业收购秋粮1408亿斤。

董军同美国国防部长视频通话

创新潮涌,长江沿岸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迸发强劲发展动能。2015年至2022年,长江经济带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提升到2.52%,一批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加快形成。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